私密空間對于郭沫若波濤沉浮的人生過程而言,1938年12月至1946年5月在重慶的8年時間,無疑是非常主要的時段。郭沫若先后擔負公民當局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明任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在中共中心南邊局和周恩來的引導下,他組織和連合寬大提高人士和文藝任務者,展開抗日宣揚和平易近主斗爭,同時舞蹈教室持續文學創作和學術研討,先后寫出《屈原》《虎符》等6部汗青劇和《屈原研討》《青銅時期》《十批評書》《甲申三百年祭》《汗青人物》等學術論著,為推進年夜后方抗日救亡活動和文藝學術成長作出嚴重進獻。所以,郭沫若方才謝世,從上世紀70年月末80年月初開端,郭沫若在重慶這一話題就很快遭到研討界的高度追蹤關心。
這種追蹤關心從當事者回想和材料彙集任務開端。人們將眼光起首聚焦在1941年,昔時是郭沫若創作生涯25周年,又適逢50誕辰。南邊局為了動員抗日平易近主提高氣力,加大力度抗日平易近族同一陣線,否決公民黨政治文明統治,為他舉辦了隆重的祝壽留念運動。1982年12月,曾健戎編選的《郭沫若在重慶》一書編選了此次運動的詩文和消息報道100篇,支出郭沫若從事文明和救亡任務的報道和演講詞160篇,評述郭沫若著作和其他方面的文章17篇等。在當事者回想方面,郭沫若在重慶時代的主要助手陽翰笙的系列回想錄以及《陽翰笙日誌選》、臧云遠《從天官府到賴家橋》、侯外廬《韌的尋求》等,對重慶時代的郭沫若停止了具體回想。很多回想文章和材料佚文大批問世,并一向連續到新世紀。例如,吉少甫主編的《郭沫若與群益出書社》(2005)一書,對有關史料停止挖掘和收拾,作為“對為抗戰文明作出嚴重進獻的郭沫若,對已經在群益出書社貢獻過芳華和性命的同道最好的懷念和留念”。
在材料收拾的基本上,全體研討隨即睜開,此中以譚洛非主編的《抗戰時代的郭沫若》(1985)一書為代表。該書將郭沫若在抗戰時代和在重慶時代的運動,分為四個階段加以考核,提出不克不及把郭沫若在抗戰時代的運動僅僅看作他小我的運動,而應當將其作為中共引導下的抗日平易近族同一陣講座場地線,尤其是文明陣線的主要構成部門。著者以為,抗戰時代郭沫若寫下了本身性命中最輝煌的一頁,到達了政治斗爭、文學創作和學術研討的新岑嶺。全書較為集中地闡述郭沫若在抗戰時代的重要成績和進獻,力求做到汗青時期和郭沫若自己的聯合、郭沫若反動運動的論述與著作評論的聯合、郭沫若自己前后期比擬與同時期人成績比擬的聯合。該書從微觀的縱橫兩個方面臨抗戰時代的郭沫若停止了研討,代表了那時這一研討範疇的學術程度。
在1941年的留念運動中,周恩來曾說:“魯迅是新文明活動的導師,郭沫若即是新文明活動的主將。魯迅是將沒有路的路開辟出來的前鋒,郭沫若即是率領大師一道進步的向導。”這與1978年鄧小平所說的“他是繼魯迅之后,在中國共產黨引導下,在毛澤東思惟指引下,我國文明陣線上又一面輝煌的旗號”前后相承,深入地影響著人們對重慶時代郭沫若的論述和研討。
這一研討范式和視角在新世紀里逐步有所改不雅。有的學者回回史料收拾、史實考據這一基本性任務,旨在恢復郭沫若在重慶相干汗青的豐盛性和復雜性。如蔡震的《從文獻史料看郭沫若主政三廳始末》等文,對一些主要史實、史事的疏誤停止再梳理;廖久明頒發系列文章,對郭沫若回國抗戰等相干題目停止詳盡考據。有的學者采用新的闡釋實際和方式,對重慶時代的郭沫若停止了全新研討,豐盛并深化了對這一議題的熟悉。如劉奎的《詩人反動家——抗戰時代的郭沫若》一書,以“詩人反動家”為方式論角度和中間議題,“將人物與事務語境化、題目化,從而與反動史、黨史、文學史及學術史的既有敘事睜開對話,先復原人物及其所處語境、所面臨題目的汗青復雜性。在此基本上,借助常識社會學、不雅念史甚至認識形狀剖析等方式,考核郭沫若文學理念、社會交流實行與政治認識天生的汗青經過歷程及其必定性”。李斌則重讀《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以為比擬于政治解讀和估定其學術史位置,更有興趣味的是切磋此文的撰述念頭。作為常識分子的郭沫若在文中表現了對于復雜政治局面中小我命運的隱憂,并對朝野政黨均有所諷示。王璞近年來對郭沫若與古詩今譯的反動系譜、郭沫講座場地若的歌德“國民認識”論和“中國浮士德”論、郭沫若抗戰時代的汗青劇的來源構型等題目停止了深度闡釋。這些學者也是在研討反動家郭沫若,以“反動家”的成分和定位切進郭沫若,但他們曾經衝破了原有的政治反動單一視角。他們采用了各類闡釋實際和視角方式,但并不拒斥史料,而是將本身的研討樹立在扎實的文獻史料基本之上,因此獲得學界的普遍追蹤關心和確定。
總之,對于重慶時代郭沫若的研討,大要走過了從材料收拾到實際研討、從政治反動話語到多元平面闡釋的成長趨向。這一經過歷程也在某種水平上代表曩昔幾十年里郭沫若研討的演進過程。近年來,很多青年學者直面并當真辨析研討題目的復雜性,積極睜開交通對話,也為郭沫若研討注進了新穎血液。
(作者單元:樂山師范學院四川郭沫若研討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