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詞:沈從文
1933年10月沈從文以一篇《文學者的立場》拉開了“京海之爭”的尾聲,之后他又接踵頒發《論“海派”》《關于“海派”》兩篇文章,再次對本身的不雅點停止闡釋。沈從文的活潑與其他南方文人的緘默讓他在這場論爭中簡直成為了獨一的京派代表。就好像吳福輝師長教師所說的那樣:“合法‘京海之爭’進進到短兵相接的時辰,只是沈從文一人坐鎮北京在同上海的一切文人對話。”[1]但當我們回看這場論爭會發明一個頗有興趣味的景象:上海文人一邊參加論爭,一邊卻又避開了沈從文開啟的“文學者的立場”話題,將話題核心轉移到了“京派是官的幫閑”的批評上。作為京派方面獨一正面的發聲者,沈從文此時面對著一個“京派”無人支援,“海派”無人理睬的為難處境。更主要的是,跟著這場論爭逐步演化成“京海”二元對峙的形式,沈從文底本的初志曾經完整被疏忽,之后為了廓清而頒發的《論“海派”》和《關于“海派”》也墮入了“誰是京派”“誰是海派”“誰是誰非”這些說明不清的話語旋渦傍邊。當沈從文最后在《關于“海派”》中寫下“盼望看到一點他人有感性很老實的看法”,最后卻落得“使我極掃興”[2]成果的時辰,應當曾經清楚這場論爭的走向跟他原來所希冀的越來越遠。那么沈從文原來想會商的是什么?他所盼望看到的“感性老實的看法”又是什么?沈從文投向上海的這顆炮彈,又為什么在引爆了“京海之爭”的同時,本身卻淪為一顆“啞炮”?
一
在《文學者的立場》這篇一向被視為京海之爭“導火索”的文章里,沈從文實在并沒有說起“海派”的字眼,也沒有針對某一個地區或許某一個群體停止明白的批評,文章從他們家年夜司務看待任務當真嚴謹、失職盡責的立場談起,引出對當下一些“玩票白相”文學景象的批駁:“此刻玩票白相的文學家,實占作家中的最大都”,他們不在“作品成就上盡力”,只在“作品宣揚上盡力”,對中國文學幻想的巨大作品之發生將毫無輔助。并且沈從文在文末還特地誇大這種風尚“在上海寄生于書店、報館、官辦的雜志,在北京則寄生于年夜學、中學,以及各種教導機關中”[3]。按理說,沈從文對文壇上不良風尚的批評應當不難惹起其他同業的共識,但是現實非但沒有這般,反而激起起了包含右翼文人在內的上海文人的不滿。1933年12月杜衡頒發《文人在上海》,將“居留在上海的人”和“時常不居留在上海的人”對峙起來,以為后者經常對前者在創風格格、人格人品等多方面停止歹意的貶低。對于這種來自南方同業的歹意,杜衡停止了辯駁,他以為上海文人有本身的難處,苦于生計只能依附撰文贍養本身,這是身在南方養尊處優的學院傳授同業們所不克不及懂得的。
針對這篇文章,沈從文很快頒發了《論“海派”》停止回應,開篇便稱“我批准那篇文章”,即使在文中也指出了“杜衡君的錯處”,但這錯處也錯在“當他提到‘海派’時,本身卻儼然心有所懾,認為本身也被人指為海派了的”,直接否定了杜衡是海派。為了防止誤解,沈從文還舉例臚陳了哪些人是“海派”,并且再次點明杜衡、魯迅、茅盾、葉紹鈞等居留在上海的文人不是海派,并號令“惡風尚的打掃,盼望這成為不拘南北真正對于文學有所崇奉的友人一種義務,正由於莠草必須刈除,良苗方有出茂機遇”[4]。
但是讓沈從文沒想到的是,這篇用于說明廓清的文章,反而惹起了更年夜的風浪。1934年1月17日曹聚仁在《申報·不受拘束談》上頒發《京派與海派》,連用三個京海“無以異也”的長句排比,論證了京派和海派在本質上并無差異:海派投契,胡適博士為代表的京派也政治取巧;海派假充大雅,京派也闊別實際;海派從官方拿錢,京派從基金會拿錢。這套話語形式是極具困惑性的,概況上看這是對京海兩派都各打了五十年夜板,但現實上曹聚仁將京派與秉承了“汗青的歹意”的海派并置于統一平臺上對照,自己就隱含了對京派的抬高,更不消說里面還有對胡適指名道姓的政治批評。不到一個月,徐懋庸頒發《貿易競賣與名流才思》,這篇文章異樣以“京海并舉”的形式睜開,以為京海兩派都需求用錢,只不外海派是“直接用手腕賺來的”,而京派則“來得波折”,顛末有數機關剝削蒼生,比及了本身手上的時辰腥氣曾經消散,本身也自以為高傲了,[5]進一個步驟把核心湊集在批評京派的題目上。這個不雅點在魯迅那里表現得加倍明白,在《“京派”與“海派”》中魯迅先是譏諷性地稱沈從文為“京派巨匠”,還從汗青、文明、地區以及保存周遭的狀況的視角對京派海派做出了經典結論:“要而言之,不外‘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則是商的相助罷了。”[6]
眼看著會商的題目越來越闊別私密空間本身本來的初志,1934年2月沈從文在《至公報·文藝副刊》上頒發《關于“海派”》一文,再次闡明“當說起如許一群作家時,是包括了南邊與南方兩地而言的”[7],并且對惹起爭議的“名流才思”與“貿易競賣”停止清楚釋,分辨在“名流才思”和“貿易競賣”前加上“裝模作樣”和“不合法”的潤飾性詞語停止彌補闡明。我們發明,沈從文的后兩次發文與其說是對話題的持續會商,不如說是一種主動的廓清息爭釋。但這種說明并沒有換來上海文人的懂得,他們也有意接著沈從文的話題持續會商,反而是拿著這些景象轉而批評“京派”,表達對以胡適等人代表的南方學者近官幫閑、離開社會的不滿,最后告竣“京海無以異也”的結論。吊詭的是,上海文人向京派開出的“官的幫閑”罪行,實在并不觸及沈從文自己,更多地指向以胡適、周作報酬精力魁首的南方學院派傳授;而沈從文想會商的“文人貿易化”風尚題目,又是在上海的右翼作家有興趣有意回避的題目。沈從文在這場論爭中真正想要表達的意圖也逐步被掩飾了。
二
當我們撇開官商之爭、南北之爭這些話題從頭往對待沈從文的那篇《文學者的立場》,就會發明沈從文真正想要議論的話題實在還有所指。這背后起首觸及的一個題目就是,沈從文倡議“京海之爭”的念頭畢竟是什么?在《文學者的立場》一文里,沈從文實在反復提到了一個要害詞——“巨大作品的發生”:以後文壇一面是票友白相人“玩文學”的立場,一面是傳授們對“中國缺乏托爾斯泰”“中國缺乏莎士比亞”的埋怨,這些對于“中國文學幻想的巨大作品的發生,現實上都毫無輔助”[8]。沈從文還進一個步驟闡明“巨大作品的發生,不在作家若何聰慧,若何自豪,若何自認為巨大,與若何善于標榜成名;只要一個方式,就是作家‘老實’的往做”[9],是以沈從文號令作家必定要以老實的立場往面臨文學創作。也就是說,沈從文倡導的嚴厲、老實的文學者立場,在最基礎上指向的是沈從文對當今文壇遲遲未發生“巨大文學作品”的一種焦炙和號召,而并非為了指責出幾個海派來。這一點我們在沈從文同時代的一些其他文章里也能看出來,在創作《文學者的立場》之前,沈從文在1931年頒發的《窄而霉齋閑話》中就曾經提到了這種“京樣的人生文學”和“海派的興趣文學”,在這篇初顯“京海之爭”構造的短文里,沈從文并沒有左袒京樣的文學,而是批評這種“人生文學倡導者同時便是興趣主義講求者”,“這興趣使人生文學不克不及端重,掉往嚴厲,瑣碎玲瓏,轉進泥里,從此這名詞也垂垂為人忘失落了”,這種“白相文學的立場”,是“北京人生文學倡導者的腐化處,上海普羅作家或平易近族主義作家,都難免再向那條便利路上走往”。[10]這里我們明白地看到,沈從文的目標是要抵御一種北京的人生文學、上海普羅作家和平易近族主義作家都難以防止的“白相的興趣”,號令以嚴厲懇切的立場停止“巨大文學作品”的創作,而不是為了挑起南北之爭,更不是為了抓出幾個海派。
這里所說的“巨大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隨便指稱,而是沈從文文學思惟中的一個主要概念。在沈從文零碎的、不成系統的作家論、時評、文論中,“巨大文學作品”作為一個固定的概念反復呈現:“所謂巨大作品,天然是有思惟,有氣魄,有內在的事務,文字雖泥沙雜下,卻具有一落千丈之概的作品。”[11]“我認為一個平易近族若不缺乏有勇氣,能猖狂,徹底固執或非常莽撞的人,方可盼望有巨大作品發生。”[12]“一個巨大作品,老是表示人道最逼真的欲看,——對于以後社會暗中的否定,以及將來光亮的向往。”[13]
沈從文對巨大文學作品的思慮,可以說直接起源于他對“五四”的反思,沈從文對五四的立場是復雜的,他一方面高度標舉五四之精力,另一方面也焦炙于如許的精力沒有催生出“巨大的作品”:“直到現在新文學雖還沒有什么了不得的成就,可以或許使那些疇前搖頭的頷首”[14],“這個活動雖僅僅達到一小我成熟的年紀,餐與加入這個活動的作家,卻逝世了一年夜半,另一小半也簡直因朽邁而忘失落了他已經對于本身手中的那支筆抱有空想和信念,要發生巨大作品這么一件事”[15]。對于沈從文來說,沒有出生“巨大文學作品”是五四未完成的一個主要題目。是以他一次次地說起、號令、切磋巨大作品對于作家、對于讀者甚至對于全部平易近族成長的主要意義,一次次批評著影響巨大作品呈現的商儈之氣、政治政策。沈從文所渴求的巨大作品,固然是一品種似宗教情感的“科學”,可是這種“科學”不是離開現實的,而是“集中在人事方面”,作品可以像符咒普通“使大都人受其催眠,或為之高興,對于人的才能產生崇奉,發生叛變,獲得提高”[16],作家需求用文學來記載闡明“這個平易近族遭受艱苦掙扎方法的得掉,和從苦楚經歷中若何將平易近族品格逐步進步”[17]。而這種誇大以文學的美學氣力增進人的“叛變”告竣全部平易近族的自救,恰是沈從文1940年月在《文運的重建》(1940)、《新的文學活動與新的文學不雅》(1940)、《文學活動的重造》(1942)、《一種新的文學不雅》(1946)等一系列文章提出“重造平易近族”的進口。在這些文論中,沈從文反復提到“文運重造”“平易近族重造聚會場地”“公民品德的重鑄”等理念,并把處理這些題目的最基礎寄盼望于文學作品之上,以為“惟有巨大文學家,始克勝此巨大義務”[18]。被京海紛擾掩蔽的“巨大文學作品”理念,既是沈從文對五四的反思成果的承接,也是他1940年月“文學重造”的實際構思的出發點和進口。
三
接上去的一個題目是,沈從文為何會在“京海之爭”中面對無人支援,甚至有意被會商的地步呢?沈從文固然在“海派”一詞的指稱上有其含混的處所,但上海作家尤其是右翼作家也不至于看不懂,更不至于自動對號進座,阿英就號令上海作家不要“倘認為本身在上海賣文,他人罵禿驢,便本身也認為是僧人而憤然以爭”,并且以為海派風尚的整理需求靠“在上海的非海派文人本身起來廓清,不用勞京派文人代庖遠征”。[19]假如上海文人都像阿英如許的話,或許“京海之爭”的成長會如沈從文所愿,可是即使是阿英的號令也沒有獲得幾多其別人的回應,相否決京派的批評聲日益低落。為什么沈從文想要會商的文壇風尚題目沒有睜開,反而被轉移到批評京派的核心下去?
客不雅來看,沈從文在此時提出對“巨大文學作品”本體性的會商,是分歧時宜的。假如說巨大文學作品是五四“未競”的一個課題,那么比擬于五四,汗青留給1930年月的時光加倍刻薄,處境加倍艱巨。且不說復雜的階層牴觸和國際外情勢,僅僅只看新文學本身成長的態勢,我們就會發明,在繼五四陣營崩裂后的這一輪文學格式洗牌中,各個社團門戶為了盡快地確立本身的地位,光鮮的主意和理念要比溫吞耗時的“巨大作品”銳利得多,也有效得多。沈從文在此時提出這般“形而上”的創作請求,自己就不是右翼作家意圖會商的話題范圍。而此時的南北文壇,一個背靠著五四新文學“正統”的北京,一個占據著最活潑出書市場的上海,一個正在打算重振南方文學氣力,一個正在盡力擴大右翼文學影響,北與南、京與海的牴觸早曾經蓄勢已久,劍拔弩張。現實上,在沈從文頒發《文學者的立場》之前,曹聚仁就曾經頒發《北平與上海》明白對京派停止了點名式的批駁:“京派傳授的引導者梁啟超、胡適趕忙建國學書目,叫青年轉向古書堆中往,邇來以新考據學、新考古學馳譽的年夜傳授已成京派重心交流了。京派傳授對統治階層說:‘聽你們做往罷,我們儘管我們的學問。’京派傳授的另一途,由傳授而得名,辦一個什么評論之類,有提出,有批駁,有注解,時值相合,可以成交。是則統治階層方愛惜之不暇。”[20]這篇頒發于1933年7月的會商,比沈從文的《文學者的立場》要早了3個月。這闡明在沈從文挑起“京海之爭”之前,上海文人就曾經自發地對京派海派題目停止了切磋,并且明白以此表達了對胡適等南方學者的不滿。所謂的“京海之爭”只不外是再一次為上海文人批評以胡適為代表的南方學者供給了契機。而胡適幾回再三被右翼文人看成京派的靶子加以批評,闡明右翼文人從一開端就沒有把此次論爭視為一場文學風尚的會商,而是一場政管理念的不合。
有興趣思的是,在“京海之爭”迸發半年之后右翼外部也倡議了一場有關“中國為什么沒有巨大作品發生”的會商。1934年4月,鄭伯奇在《春景》雜志上頒發《巨大作品的請求》,率先提問“中國近數十年產生過良多的巨大事情,中國為什么還沒有發生出一部巨大文學作品?”[21]這一期的編后記也如是號令:“今朝正在經過的事況著巨大時期的中國,為什么沒有巨大的作品發生呢?我們敬懇師長教師頒發卓識,在敝刊四月號公布。”緊接著《春景》雜志第3期就發布“中國今朝為什么沒有巨大的作品發生”專欄,登載了包含郁達夫、徐懋庸、杜衡、秀俠等人在內的15位作家的看法[22],隨后茅盾掌管的《文學》也參加了這場論爭[23],各方會商的緣由觸及作家保存、市場機制、創作周遭的狀況等,有一些跟沈從文的不雅點是很分歧的。但是鄭伯奇在時隔多年回想起這場論爭時,如許談起本身的初志:
那時為什么會提出中國今朝為什么沒有巨大作品發生這個題目?由於丁玲被捕后,白色可怕越來越嚴重,左聯處境很艱苦,我們很焦急,不了解右翼文藝活動今后怎么辦。我就提出右翼作家要敢于寫巨大作品,我文章中所說的“勇氣”就是指右翼作家要有“勇氣”面臨白色可怕,有“勇氣”寫巨大作品。我所謂的巨大作品是指題材巨大,我以為中國自鴉片戰鬥以來產生了那么多嚴重事務,作家應當用各類文體盡力表示這些嚴重事務……我那時年青老練,提出這個會商反應了本身在白色可怕下有一種浮躁情感,空喊標語,現實上這種巨大作品是寫不出來的。[24]
鄭伯奇的坦誠自白,讓我們看到異樣是對巨大作品的號召,右翼作家跟沈從文的念頭是分歧的。前者更多將其視為一種戰略,用以鼓舞右翼文學活動的展開和推動,而沈從文則是從對文學政治功利性的批評往建構巨大文學作品的本體。是以即使我們把右翼的此次會商當作是與沈從文的一次遲來對話,他們的動身點也是年夜相徑庭的。
假如說是巨大作品的“分歧時宜”招致了沈從文在論爭中逐步“掉語”,那么沈從文對“巨大文學作品”建構尺度的雜亂則招致了他本身在接上去創作上的“掉聲”。沈從文對“巨大文學作品”的構思,經常以片斷式零碎地存在于他對其他題目的會商之中,這就招致當它凝聚起來的時辰難以防止地呈現了一些外部的互斥和牴觸。概況下去看,沈從文批評的是商儈之氣,可是經由過程貿易取得宏大的讀者群,實在也是沈從文的愿看,不然巨大文學作品的傳佈和影響就無從談起。所以沈從文實在批評的不是貿易自己,而是貿易讓某種他不認同的價值得以普遍的傳佈。這里的價值既包含“造了一個卑賤的、初級的興趣尺度”的張資平,也包含“一千年來老氣派”自得其樂的“京樣人生文學”[25],還包含“用一萬塊甚至只需三千塊,就可以讓商人和作家一起配合出一批愛情反動小說”的右翼作家,當這些統統被打包放在巨大作品的背面時,巨大作品的臉孔的建構也變得沒有針對性了。是以,我們不難發明沈從文對巨大作品的建構是抽象而含混的。異樣,沈從文批評政治“毀往了文學固有的莊重與老實”[26],可是他以“巨大作品”來“重造平易近族”,現實上也是經由過程文學告竣的另一種“政治性”,他盼望文學可以或許超出特定的政治好處或詳細的經濟行動,但又要“不迴避以後社會做人的義務”;他否決文學的“東西論”,但又盼望以文學的品德氣力和美學效能作為精力再造的手腕,進而完成對詳細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好處的超出……當這些相悖的請求被沈從文裝進一個“巨大文學作品”的想象中,他也再有力建構出一個開闊爽朗的謎底和標的目的。這也直接地影響到了沈從文在1940年月的文學創作,重要表現在他一邊不竭頒發“重造平易近族”“重造文運”的文論,一邊本身在創作上又墮入了難認為繼的狀況,在創作了《丈夫》《蕭蕭》《邊城》等一系列的湘西小說之后,沈從文在1940年月迎來了本身的創作危機。《長河》的斷章、《雪晴》系列的文本斷裂幾回再三證明沈從文有力個人空間把本身的小說帶向一個“重造”的將來,沈從文越是在“巨大文學作品”的多重尺度下苦苦協調,就越是在創作上難以完成。1930年沈從文講座場地曾在寫給王際真的信中佈滿信念地宣佈:“我要在活的時辰寫一本像樣的小說出來”[27],而到了1946年,沈從文卻不無落寞地表現:“我能寫優美的作品,可不易寫巨大作品了……我任務也成為一種有益之業了”[28],已經阿誰蹈厲發奮的沈從文終于也宣佈了“巨大文學作品”構思試驗的幻滅。固然明天沈從文的良多作品都曾經被奉為經典,可是這些離他幻想中的“巨大文學作品”還有多遠,我們明天又能否擁有了沈從文所謂的“巨大文學作品”,這是個值得沉思的題目。
注釋:
[1]吳福輝:《都會漩渦中的海派小說》,迷信出書社2018年版,第191頁。
[2]沈從文:《關于“海派”》,《沈從文選集》第17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60頁。
[3]沈從文:《文學者的立場》,《沈從文選集》第3卷,第342頁。
[4]沈從文:《論“海派”》,《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54~55頁。
[5]徐懋庸:《貿易競賣與名流才思》,《申報·不受拘束談》1934年1月20日。
[6]魯迅:《“京派”與“海派”》,《魯迅選集》第5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版,第453頁。
[7]沈從文:《關于“海派”》,《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60頁。
[8][9]沈從文:《文學者的立場》,《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50~51、51頁。
[10]沈從文:《窄而霉齋閑話》,《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38頁。
[11]沈從文:《論技能》,《沈從文選集》第16卷,第472頁。
[12]沈從文:《大雅與庸俗》,《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214頁。
[13]沈從文:《給志在寫作者》,《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413頁。
[14]沈從文:《新文人與新文學》,《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83頁。
[15]沈從文:《口語文的題目》,《沈從文選集》第12卷,第60頁。
[16]沈從文:《大雅與庸俗》,《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215頁。
[17]沈從文:《給一個作家》,《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346頁。
[18]沈從文:《一種新的文學不雅》,《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173頁。
[19]青農(阿英):《誰是“海派”》,《申報·不受拘束談》1934年1月29日。
[20]曹聚仁:《北平與上海》,《濤聲》1933年7月8日。
[21]鄭伯奇:《巨大作品的請求》,《春景》1934年第1期。
[22]《中國今朝為什么沒有巨大的作品發生》,《春景》1934年第3期。
[23]茅盾:《巨大的作品發生的前提與不發生的道理》,《文學》1937年7月。
[24]鄭伯奇:《鄭伯奇談發明社、“左聯”及其他》,見鄭伯奇《莎上萍蹤》,黑龍江國民出書社1999年版,第146頁。
[25]沈從文:《窄而霉齋閑話》,《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37頁。
[26]沈從文:《一種新的文學不雅》,《沈從文選集》第17卷,第167頁。
[27]沈從文:《致王際真》,《沈從文選集》第18卷,第66頁。
[28]沈從文:《復黃靈——給一個不瞭解的伴侶》,《沈從文選集》第18卷,第4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