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天空下遍地金黃,齊魯年夜地迎來玉米收獲的時節。

在山東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萬畝國際食糧減產減損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90后新農夫洪超緊握標的目的盤、輕踩腳踏板,收割機將一排排玉米“吞”進此中,收割、脫粒、除雜趁熱打鐵。

洪超在年夜學讀的是農業相干專門研究,如包養網心得今擔任治理示范區300多畝地盤。見記者走近,他撿起一顆玉米粒說道:“瞧,多豐滿,本年畝產能超850公斤。收穫好,由於我有幾樣寶。”

病蟲害是田間治理的一浩劫題,洪超卻說:“我才不怕嘞。”底氣來自手機上的農情監測利用。洪超告知記者,防蟲最緊要的時辰,手機上一收到病蟲害預警信息,他就立即啟動無人機飛防功課,停止病蟲害防治。

實時正確的預警信息來自示范區里一座座聰明農情監測站。站內的益蟲收集測控儀應用光電技巧誘蟲、殺蟲,實時拍攝圖片上傳示范區聰明農業年夜數據中間,由農技職員及時剖析。一旦發明短時光內某類蟲口多少數字增添,治理平臺第一時光經由過程農情監測利用向農戶推送病蟲害預警;而智能孢子捕獲儀可以或許實時捕獲病原孢子,輔助農戶防治銹病。

手機屏幕上,聰明農情監測站傳來的信息內在的事務豐盛。“不只有溫度、濕度、風速等景象信息,還有土包養壤濕度、含氧量、葉面溫濕度等數據。這些信息特有效。”洪超舉例說,本年6月,玉米收穫期降水較同期偏少,天氣干旱,農情監測體系與主動澆灌體系相連包養,只需泥土水分傳感器取得的數據低于16%,農情監測體系觸發預警,澆灌體系主動啟動噴灌,為農田保墑。

裝在地上、埋在地下、“穿”在作物上,示范區500多臺(套)各類監測裝備將信息及時共享給農戶。只需翻開手機利用,各類數據一覽無遺,農田情形盡在把握。

想讓田管的結果轉化為實其實在的食糧,把握秋收自動權,就要估量收獲時光,提早聯絡接觸農機。“曩昔猜測靠經歷,此刻靠科技。”洪超邊說邊撥搖動桿,盯緊屏幕,多光譜無人機騰空而起,掃過年夜片農田。

“我給玉米地做一次CT。”洪超說明,無人機飛翔時能及時監測作物發展狀況,進而天生作物營養圖。“深白色代表對應地塊的營養含量缺乏,需求實時追肥,而淺黃色的地塊表白作物成熟,可以停止收獲。”包養網據此,洪超得以正確剖析玉米長勢,推算出收獲岑嶺期,提早調劑好兩臺收割機。

收割機再次啟動,穿越在地步間,黃燦燦的玉米粒傾注而出。

By admin

Related Pos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