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5d5fbe670e59.85502953.
附件包養4
动物园动物保护教育的目标和措施
一、动物保护教育应当成为动物园的重要职能工作
1.动物园保护教育要整体规划、协同发展
中国动物园协会要在调研基础上,摸清家底,全国一盘棋,按地区、动物园的类别、大小及分布等统筹规划,形成不同的保护教育基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形成“中国动物园协会—动物保护教育基地—动物园”的辐射教育体系。
2.行政保障
各地动物园作为动物保护教育体系的基本细胞元素,应成立动物保护教育职能部门,设立专职的保护教包養育工作岗位,负责策划动物保护教育项目及其组织实施、跟踪评估等,保障动物保护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要求是:(1)工作人员总数在100人以下的动物园,其专职保护教育人员应不少于5人;工作人员总数在100-200人的动物园,其专职保护教育人员应不少于10人;工作人员总数在200人以上的动物园,其专职保护教包養網育人员不得少于20人。(2)包養专职动物保护教育人员至少有7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相关学历。(包養3)专职动物保护教育人员应在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合理配比,建包養網立形成合理、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团队。
所有动物保护教育人员都应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业务培训并持证上岗。动物包養园的其他员工都有参与保护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各动物园要形成保护教育部门负责策划、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动物保包養护教育工作局面。
同时,积极鼓励并多方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动物保护教育工作,形成专职队伍主导、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3.资金保障
城市人民政府应在动物园管理专项经费中设立动物保护教育专项,并对其使用进行严格跟踪监督,保证专款专用。对于动物保护教育所获得的经济包養網收益,城市园林绿包養網化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其中不少于50%的收益反哺到动物保护教育工作中。
二包養網、建立健全动物保护教育工作队伍
1.建立多专业联合、多方位参与的动物保护教育工作队伍
(1)从事动物保护教育的工作人员除了动物相关专业外,应有生态、环保、心理、教育等专业人员;
(2)建立健全动物园全天员工积极参与、动物饲养人员必须动物保护教育的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志愿者招收、培训、参与动物保护教育的管理机制,更广泛、全面地开展动物保护教育活动。
2.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动物保护教育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1)各动物园应定期组织动物保护教育人包養網员参加各相关业务培训,并建立综合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
(2)中国动物园协会要切实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包養網,联合实施继续教育和专业人才定向培养等,打造优秀的动物保护教育人才队伍。
包養網3.各动物园应将对全体员工进行动物保护教育专业化培训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内容,使之常态化、规范化。
三、逐步完善动物园配套设施设备,提升动物保护教育效能
1. 各动物园制定与其现状、包養发展包養網需求等相匹配的动物保护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包養
(1)制定适合不同公众群体的教育计划;
(2)建立相应的教育项目方案设计、执行策划、综合评估与考核管理等;
(3)建立动物保护教育信息平台及互动交流平台,增强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等。
2.各动物园应包養配备与其规包養模相匹配的设施设备用于保护教育
(1)未来十年,各有关城市人民政府建设(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动物园动物保护教育的投入,全面改善动物园内的科普馆、动物展区、培训中心等设施设备,完善动物保护教育展室、展品、标牌等,有条件的动物园还应建设多功能的生态教室,提高动物保护教育的现代化和科技水平;
(2)动物展区设计应当满足向公众传播正确的物种与栖息地、提高动物福利等动物保护相关知识的要求,其展示说明或标牌至少应包括物种的学名、拉丁名、自然栖息地、生物学特包養網征、保护价值及物种保护状况等基本信息;
包養(3包養)动物园内各教育性标牌标识等包養应形象化、生动化、多样化,内容要正确传达动物的保护信息,要能激发游人保护的热情、兴趣,包養網并能提升游人的物种保护、环境保护意识。
四、将动物园保护教育纳入国家公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义务教育体包養網系
1.中国动物园协会组织制订和完善动物保护教育教学大纲,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内容,争取将动物保护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主体;
2.积极配合城市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将动物保护教育纳入中小学自然科学和生物学教程,另一方面包養網将动物园作为中小学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展动物保护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
五、建立动物园动物保护教育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
1.加强与国外包養动物园及各相关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包養积极引进、开发利用国外动物保护教育领域新思想、新方法,并争取有关国际组织、财团等的资金支持;
2.交流完善动物园行业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以建立“中国动物行业网络管理平台”为起点,形成覆盖全国的开放式的动包養網物保护包養網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联合各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动物保护组织,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TC:
發佈留言